EIC-MBR一體化組合式污水處理系統(tǒng) 智慧水務管理系統(tǒng)登錄

行業(yè)新聞

首頁 > 新聞中心 > 行業(yè)新聞

北京農村污水處理迎千億市場 運營模式漸成型

更新時間:2015-08-17,發(fā)布者:淏園網,瀏覽人數:

 

自從陳家莊村污水處理站在2011年建成之后,當地部分村民就自發(fā)做了一個決定,把處理后的清水引入自家果園。

陳家莊村位于北京市西郊門頭溝區(qū),這里是著名旅游景點妙峰山的所在地,村莊依永定河西堤而建。在污水處理站運行之前,全村500多戶村民的生活污水以及多個農家樂的廢水直接排放到永定河中。

污水處理站建于地下,占地面積僅30多平方米,每天可處理60噸生活污水,在旅游旺季時,達到滿負荷運行,處理后的水質達到一級A,是中國目前污水處理的較高水準。

與北京市居民繳納污水處理費不同,陳家莊村不用出錢,工程投資及運行維護均由門頭溝水務局支付,并委托北京碧水源公司代為管理,4年來始終穩(wěn)定運行。

陳家莊村只是碧水源公司在北京郊區(qū)建設、管理的村鎮(zhèn)污水處理站之一,截至今年7月,在永定河、海淀區(qū)北部、密云水庫、潮河等水質敏感區(qū)域,碧水源總共運營著413座村鎮(zhèn)污水處理站,在全國范圍,建設運營多達2000余座小型污水處理站。

按照設計容量,413座村鎮(zhèn)污水處理廠每天可處理污水82000噸,連同北京排水集團和金達萊公司建設運營的廠站,北京市農村污水處理率已超過40%。

但這仍舊無法滿足北京市村鎮(zhèn)污水處理的需求。根據北京市2014年統(tǒng)計年鑒的數據,截至2013年底,北京市共有144鎮(zhèn)、38鄉(xiāng)、3938個村,農村人口僅有290萬人,但卻有農業(yè)觀光園1299個,每年接待1944萬人,民俗旅游戶8530戶,每年接待1806萬人。農村污水量成倍增加。

隨著“十一五”、“十二五”期間城鎮(zhèn)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的基本飽和,農村污水處理市場被認為是為數不多的待開發(fā)金礦。多家機構預測,農村污水處理每年將有400億元的增量市場。

農村水務:下一座金礦

2015年7月28日,環(huán)保部、財政部在京聯合召開2015年度全國農村環(huán)保“以獎促治”工作推進會,會議透露,“最近一個時期,黨中央、國務院對加強農村環(huán)境保護做出了一系列決策部署。”

官方預計,農村污水處理市場將迎來每年數百億元的機遇期。

住建部農村污水處理技術北方研究中心副主任范彬認為,農村污水治理需求龐大,服務人口約為5億鄉(xiāng)村人口,可以拉動巨大的市場和投資。他測算,“就投資需求而言,如果按照未來30年5000元/人計算,則需要2.5萬億元;運行成本如按照60元/人/年計算,則需要300億元/年。”

而從污水處理產業(yè)的內在規(guī)律來看,農村市場也將成為繼城鎮(zhèn)污水處理后的又一座金礦。

據2013年中國統(tǒng)計年鑒的數據,2006年到2013年,全國設市城市污水處理率從55.7%上升至99.1%,目前已接近飽和狀態(tài);縣城污水處理率從13.6%上升至82.6%,污水處理率亦有明顯提升,除個別城鎮(zhèn)污水拾遺補缺及提標改造外,唯一的短板就是農村市場。

數據顯示,2012年,中國村莊污水處理率僅為7.0%,僅有北京、上海、天津等少數發(fā)達省市的農村污水處理取得一定成果,其中,北京、上海的農村污水處理率超過40%,但其他大部分省份還未全面鋪開,只是在部分村鎮(zhèn)進行了試點或示范工程。

中投顧問將其視為“大機遇+大挑戰(zhàn)”,并預測,至2017年,中國農村污水處理潛在市場規(guī)模將達到408億元,這一數字并不包含設施建成后的運營市場規(guī)模。

中國水網一份研究報告指出,“到2020年,中國村鎮(zhèn)污水處理將帶動2000億元-4000億元的投資需求。”。

事實上,此輪農村污水處理市場的抬頭,是繼“十一五”期間“新農村建設”后的第二輪,在第一輪建設熱潮中,北京市以村容整潔和污水處理為主要內容,從2006年至2012年建設了近1000多個農村污水處理站。

多家水務公司宣布進軍農村污水處理市場。代表性的企業(yè)包括北京碧水源、江西金達萊、國中水務、桑德環(huán)境、雙良節(jié)能等。

其中,北京碧水源公司已運行農村污水處理廠站十年左右,建設運營多達2000余座小型污水處理站;國中水務在收購丹麥BioKube公司后宣布全面進軍農村市場,后者主要從事農村、家庭、小型污水處理設備的研發(fā)和生產;桑德環(huán)境運營的村鎮(zhèn)污水處理廠站超過600個;雙良節(jié)能為開拓農村市場收購了浙江商達環(huán)保。

農村污水處理技術路線應量體裁衣

與成熟的城鎮(zhèn)污水處理模式和技術不同,由于中國農村在地形地貌、經濟水平、支付能力、效果要求等方面有自身的特點,自從出現農村污水處理廠站后,技術路線的選擇備受關注。。

“北京市農村的條件差異性很大,在選擇技術路線時應量體裁衣。”北京碧水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何愿平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。

房山區(qū)水務局工程師余化龍在比較了生物濕地(四馬臺站)與MBR工藝(焦各莊站)后指出,“在農村污水處理中應根據具體情況來選擇合適的污水處理方式。”

事實上,由于中國農村的特殊性,國家相關主管部門住建委、環(huán)保部、水務局等在技術選擇上尚沒未推薦具體技術路線。

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走訪多個北京農村污水處理站后發(fā)現技術工藝種類繁多,技術路線的適用性難以一概而論。

截至目前,北京市農村污水處理至少包括厭氧生物處理技術(延慶縣)、A/O工藝(昌平東沙各莊等村)、生物接觸氧化工藝(昌平和密云)、生物轉盤工藝(豐臺太子峪和西莊店等村)、MBR工藝(西北旺韓家川村)、人工濕地(延慶、昌平、房山等區(qū)縣多個村莊)、CASS工藝(義葛代子村、北京航天城)、A/O+土地處理工藝(密云黃土坎等村)、曝氣生物濾池(BAF)工藝(房山羊頭崗、北正等村)、三格式化糞池(各區(qū)縣均有分布)等十余種。

北京市水利科學研究所廖日紅等人對14個村鎮(zhèn)污水處理廠,從工程投資、運行成本、出水水質三個方面進行了對比。

“從工程投資方面而言,MBR工藝所需費用最高,無動力生物凈化槽費用最低;從運行費用方面而言,MBR工藝所需費用最高,人工土地處理系統(tǒng)最低;從占地面積方面而言,人工土地處理系統(tǒng)最高,生物接觸氧化+NAR 吸附過濾技術最低;從要求維護人員水平方面而言,MBR工藝要求維護人員水平最高,人工土地處理系統(tǒng)最低。”

研究報告同時強調,MBR工藝的出水水質穩(wěn)定,占地面積少,污泥排放量少,抗負荷沖擊性強,操作管理簡單,處理效果好。

農村廠站運行管理費用占比較大

2014年7月,北京市率先出臺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的新標準,要求達到地表水Ⅳ類,雖為城鎮(zhèn)污水處理廠標準,但對農村污水處理同時具有指導意義。

據悉,在北京碧水源公司運營的413座村鎮(zhèn)污水處理廠中,采用MBR工藝的站點有275座,占比28.2%,出水達標率79.3%,而其余采用傳統(tǒng)工藝的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達標率僅為15.2%。

對于農村污水處理工藝的選擇,在北京碧水源公司工程中心運行總監(jiān)陳春生看來,須滿足工藝簡單、穩(wěn)定運行、維護便利、水質達標等要求。“尤其是農村廠站十分分散,與城鎮(zhèn)污水處理廠不同,農村設施的運行管理費用占比很大。”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實地走訪的多家農村污水處理站位于深山之中。

其中,運行管理費用中最主要的支出為電費和人員工資,“無人值守的遠程監(jiān)控系統(tǒng)可以大幅降低人員工資和巡檢費用。”陳春生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:“碧水源已開發(fā)出專門針對農村市場的遠程監(jiān)控軟件。”事實上,出于中國農村的巨大差異,對工程投資和運行費用的比較亦需一事一議,而不能簡單比較其噸水投資成本和噸水運行成本。

“農村污水處理站麻雀雖小五臟俱全,相對成本高一些,碧水源運營的最小的污水處理站只有5噸/天的規(guī)模,處理十幾戶的人家的污水,如簡單看其工程投資、噸水投資都不具有比較意義。”碧水源公司工程中心運營副經理熊利波認為。

而就運行成本而言,如靈山污水處理站,由于其處于北京市最高峰,冬季時間長達半年,需要額外加溫措施,必然抬高運行費用。

如在飲用水水源地區(qū)域建設污水處理站,如北京市的潮河、白河、密云水庫以及重點地下水開采區(qū)域,其工藝選擇須以出水水質為導向,宜采用出水水質高且穩(wěn)定性好的工藝。“對于水源保護區(qū),MBR工藝應用較多,因為出水水質要求高。”北京市水利科學研究院廖日紅認為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北京市部分農村污水處理站存在閑置狀況,但并非普遍現象。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,導致閑置的原因較為多樣化,主要包括公路建設、拆遷、運行資金缺乏、污水量小、污水收集系統(tǒng)不全等,而與技術路線的關系不大。

如,北京市房山區(qū)96座農村污水處理設施能夠正常運行的處理站86座,因村莊拆遷、公路建設等原因拆除4座,由于污水收集量小、供電設施不到位等原因沒有正常運行的6座,正常運行率為89.6%。上述數據由房山區(qū)水務局統(tǒng)計。

北京碧水源運行維護的413座農村污水處理站中有50處未正常運行,據陳春生稱,導致閑置的原因為:管網堵塞、房屋建設、設備老化、排水管網、設備被盜等。

“區(qū)域打捆”利于降低成本

2011年6月,北京市海淀區(qū)水務局與碧水源公司簽訂了《海淀區(qū)北部地區(qū)污水處理設施委托運營協(xié)議》,將38處污水處理設施的運行管理工作移交給碧水源公司,區(qū)政府按達標水量支付處理費。

連同門頭溝、密云等區(qū)縣的委托運行協(xié)議,北京碧水源公司的“點-線-面”農村污水處理運營管理模式逐漸成型。

即以區(qū)鎮(zhèn)級再生水廠為核心基地,提供全面技術支持、后勤保障及人員培訓;將鎮(zhèn)級廠站作為村級站點服務中心,實現中轉處理作用,并輻射村級站點,進行流動化、周期性的維護管理。

這一區(qū)域打捆、委托運營的模式極大地降低了運行管理成本。

“以門頭溝區(qū)為例,打捆運營的噸水成本為1元,如果單獨由專業(yè)公司運營,管理費用就上升到2元/噸,”熊利波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。

在他看來,曾被水務專家學者推薦的村民管理模式并不利用于成本下降,“碧水源在門頭溝管理100多個站點,如果村民管理,且不說技術門檻,光人員開支就需要至少100多個人,區(qū)域打捆模式則只需要10人左右。”

此外,區(qū)域打捆也可大幅降低采購成本,“顯而易見,采購數量大,價格就低。”熊利波說。

在北京運行了十多年農村污水處理站后,碧水源逐漸摸索出了適合北京地區(qū)的農村污水處理模式:對新建站點采取“企業(yè)建廠站、政府配管網”,環(huán)境服務商采用BOT的方式統(tǒng)一“區(qū)域打捆”;而對已由政府建成的廠站,則采用“區(qū)域污水設施打包:委托運營的方式,能夠發(fā)揮專業(yè)公司的技術、專業(yè)服務優(yōu)勢,并較大地減少費用、降低成本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包括北京碧水源在內的大多數水務公司并非靠農村污水處理賺錢, 據了解,北京市農村污水處理廠站普遍存在后續(xù)運行管理資金短缺的現象,造成部分污水處理設施難以更新、翻修及擴充規(guī)模。

北京市大多數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建于10年前的“新農村建設時期”,“當時發(fā)改委和各級政府籌措了建設投資,但后續(xù)資金十分不足。”熊利波說。

Copyright ?2014-2015 重慶淏園環(huán)保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
地 址:重慶市北碚區(qū)水土高新園區(qū)方正大道266號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研究院13F
渝ICP備14005856號 渝公網安備 50010902001277號 渝公網安備50010902001596號 Powered by 重慶網站建設